主页 > 北京晚报广告部_北京晚报登报电话_公告 > 晚报新闻 > 向城外迁徙四大心结

向城外迁徙四大心结
发布者:中国报业公告网 来源:未知 点击:次 发布时间:2011-01-16 17:30

  从内城迁到郊区,从北京转移到周边……未来,北京人口还将沿着这样的迁徙路线继续行进。

  北京已承载了太多的人口——旧城不堪重负,交通极度拥挤,流动人口比例失调……刚刚落幕的各区县两会上,加强人口调控成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重点任务。各区县的共识是,北京必须有序疏解核心区人口,增强新城对人口的吸引力。

  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疏散约4万人。

  与此同时,各区县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清理低端产业,引进高端人才,但无论是内城外迁的居民,还是区县打算引进的高端人才,都会面临郊区的生活配套不够完善的困扰。

  形留住了,神如何传承?

  “以后想吃口面茶就难啦”

  “您出去啊?”白塔寺下,68岁的老张坐在树旁的小马扎上和老街坊打着招呼,对方停下来和他谈论起笼中的小鸟,老张的家就在白塔寺附近的胡同里。

  去年,老张从报纸上得知,西城区中的部分居民将搬迁到回龙观的安置房内。今年的西城区人代会(临时)第二次会议上公布,未来五年,西城区将通过各种方式疏解10万人。拟在昌平回龙观、丰台张仪村、房山长阳等5地建设总共250万平方米的对接安置房项目,至少对接7.5万人口。

  而东城区公布,选定朝阳区定福庄南区、豆各庄和通州区“两站一街”地块作为人口疏解对接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目标是在203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65万人,共疏解21.5万人。

  “以前住在城里,虽然都是平房,但是走不远就是学校、医院,以后搬了,还真舍不得。”老张和街坊们担心,城市外围的新兴生活区里暂时不能提供“软环境”。老张有一个爱好,就是到离家只有一站地的护国寺小吃店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茶,“不管去昌平还是房山,以后想吃这一口儿的时候,再过来就费劲了。”

  西单的大酱坊胡同口,76岁的刘兆水在看着邻居下棋,“我在这里生活了六十多年了,对胡同有着太深的感情了。”

  “留下的是一座座院落和建筑,但是老北京的文化和精神又怎样来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说,文化传承是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如果没有人就缺失了其固有的内涵,不能真正地反映生活的原貌。“目前很多大城市的情况是,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在城市发展中,让老北京的文化和精神能够得到传承是一个难以平衡的问题。”

  搬了怎么留住北京记忆?

  “胡同里遛鸟一去难返喽”

  “这要是搬了,以后出来遛鸟、下棋的机会就少了。”老张冲着鸟笼吹了两声口哨,身旁的棋局传来了阵阵笑声。老张的话也得到了邻居的响应,“一大早拎个鸟笼子胡同里遛弯的场景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一旦我去了昌平,您去了房山,这再见就难喽。”老张有时会和邻居们讨论各自的安置房选择。

  萧放认为,只有把均等的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到位,不同区域里的生活质量才能保持在统一的水平,这是让旧城居民顺利外迁的基本前提。“同时要考虑到原有人群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不至于让他们搬到城外之后,老北京的文化也随着他们的离开慢慢地消失,失去传承的渠道。”

  西城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城区将在回龙观地区建立学区,新学区包括1所中学、1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2013年起,居民可陆续入住安置房。今年城四区定向安置房源建设,将尽可能采取集中布局的原则,将原先居住在一起的居民尽量安排在一个小区中,长期的邻里感情还能得到继续。“还将逐步在安置房地区引进北京的一些老字号,完善规划中的胡同文化。”

  “人口疏解主要是为了保护修缮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以及建筑,从而留住北京的根,同样要留住北京的记忆。”西城区文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疏解人口,尽量做到只是生活区域发生了变化,但习惯和文化还是原貌。

  区县筑巢引凤,该往哪使劲?

  “啊,通州没有三甲医院?”

  “未来10年,通州将累计投入20亿元资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10年内从海外引进30个研发团队、100名重点支柱产业顶尖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

  看到这个消息,作为IT精英的林迪也想去通州施展才华。 “什么?不是吧,没有三甲医院啊。那要是有个病有个灾的,还得往城里折腾。”林迪向住在通州的朋友打探消息。目前,潞河医院、通州中医院等支撑着通州的医疗。“教育还行,史家小学分校、北京小学分校都在通州招生。”林迪开始给4岁的女儿未来上学做起了谋划。

  在八通网上,林迪看到了网友们调侃通州的交通,“一次堵车,我早上8点多出门,到11点的时候才到四惠。”林迪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前往通州发展的口气变得犹豫,“这以后我媳妇上班,可怎么办啊?”

  有专家曾经表态,在市区和通州之间至少需要再建3条城市快速路和城铁,才能缓解目前和以后的交通压力。

  百万住房补贴,能否留住人才?

  “逛街没个像样商场,还得进城”

  早于林迪来到通州居住的祖刚已在通州生活5年,每到大片上映时,他总要起个大早,拉上老婆赶到城里的影院看个半价电影。“通州不是没有电影院,不过环境和效果跟城里的比,还是差点意思。”祖刚口中的影院是西海子电影院,也是他在一次路过时偶然发现的。

  “想多睡会儿都不行,媳妇周末总拉着我进城逛街,她说通州的时装牌子都是二三线的,不够新潮。”在通州的主干道新华大街上,大小超市和快餐店云集,“来买点吃的用的还行,要是逛街,还真没有个像样的商场。”

  通州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到,在该区购买商品住房或自建房可享受购房补助,其中最高层次人才可获得100万元,但想要留住人才,光有住房是不够的。在工作前景和创业条件之外,便利、舒适的生活,也会让人才在一个地方扎根。

  通州区相关人士表示,一些大型的商业即将落户通州。规划中的新华医院和通过招商引资在新城南部建成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也已进入日程。 J180 J209

  声音

  调整人口结构

  鼓励百姓迁出来

  本报讯(记者秦亚堙)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昨晚做客首都之窗网站时透露,他的第一个提案就是跟人口有关系的。

  他认为,“十一五”期间,首都人口问题是隐性的,到“十二五”问题凸显出来了。因此要统筹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自身的数量结构分布;还有一个是统筹人口要素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这两个统筹做得非常好的时候,城市才能良好地运转,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涉及到人口的调控,陆杰华认为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要统筹兼顾,各部门参与、区县参与;

  第二是注重政策的合力,现在整个政策不是完全向一个方向做的;

  第三是要对政策做评估。定向安置、鼓励老百姓迁出来,这个政策是很好的,但是我们要对政策做一个评估,是不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做一个非常客观和有依据的评估。

相关阅读